声音艺术家如何玩转声音

更新时间:0000-00-00 00:00:00    阅读:3735

声音艺术(Sound Art)在美国艺术界是一个专门的艺术表达门类,是属于当代艺术中的一种,主要是指把“声音视为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一种媒介”。

他们通过各种装置、环境和科技,给声音注入了艺术的灵魂。...


声音艺术家(Sound Artist),就是从事和研究声音艺术(Sound Art)的表达者和学者。

在美国的当代艺术领域,声音艺术应该是无处不在的。

声音装置作品发展得如火如荼,电子实验音乐(experimental electronics)也在地下艺术市场不断革命,而对于原声(rawsound)的采集、搜藏、编辑、创作也是声音艺术的重要一块。视频艺术需要声音自然不用说,“无声”的绘画和雕塑排在美术馆里,白色背景下人们小声说话、低声细语的声音环境也可以视作是这些作品的声音。

声音艺术 

声音艺术(Sound Art)在美国艺术界是一个专门的艺术表达门类,是属于当代艺术中的一种,主要是指把“声音视为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一种媒介”。

就我们的感官和理解而言,声音是极为复杂的,除了视力和听力有障碍的人群之外,正常人对于声音和图像的记忆和理解通常是相辅相承的。用美国声音艺术定义之父 William Hellerman 的话说就是,hearing is another form of seeing

从美国艺术史来看,声音艺术的发展形成和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Fluxushappenings 分不开。而这个杂糅的艺术形态又和多个艺术种类相接壤,例如:概念艺术,新浪潮诗歌,极简主义,实验剧场,尤其是达达主义发起的“声音诗歌”(sound poetry)相关。

Alan Licht 的书《Sound Art》介绍了更多的专业知识。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110.jpg

声音艺术家? 



声音艺术家既包括专门研究“声音”的艺术家,也包括利用声音进行视觉表达的艺术家。

也就是说,将声音物化、视觉化,也是拿声音为媒介做艺术的一种。这种声音可以是音乐,可以是噪音,可以是电流的原音,可以是环境音(environmental noise),也可以是无声(有没有纯粹的无声,那是另一个问题)。

就声音产生到被接受的过程来看,必有这三方面:

1. 发声体/声音源 (a source of audio)

2. 震动和媒介以供声波的传播(avibration of sound waves and a medium to transmit the waves)

3. 耳朵/接收器

从这三方面看,声音艺术家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创作方向也可以得出了:是什么在发出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是被怎样接受和理解的?

在声音的传播里,每一环节都是那样的具体,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声音是最“真实”,最富含“证据”的一种表达。每一种声音都带有其发声源的特性,承载了声波传递环境里的状态,并直接受到听者接受的主观影响。所以,每一种被听到的声音都涵盖了它的发生、传递、接受时所经历的一切,真实而充满秘密

声音艺术作品 

由于声音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我们生活里的重要一员,所以,将声音物化、视觉化、具体化,在我看来,是很多声音艺术家想做的事情。

 Mediation

Gary Hill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116.jpg


MEDIATIONS (towards a remake of Soundings),1979/1986, Gary Hill

美国新媒体艺术家 Gary Hill 的这个作品就是明显的将声音物化的一个作品。在这个视频里,艺术家在一个音箱上开始撒米,然后自己一边说话,声音从 speaker 里发出,米粒就会随着声波一起跳动,高音低音都会产生不一样的米粒震动,视频的最后,米粒把 speaker 掩埋,盖住了声音。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120.jpg


后来也有人做了类似的试验,在铁板上撒上粗盐,然后底下放一个 speaker,播放不同频率、音调的声音,铁板上的粗盐就会自动排列成不同的几何图形,油管上有完整的视频,说到底,声音就是一种波,这种小实验就是把这种看不到的物理存在物化给你看。

❷ Playing The Building

David Byrne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125.jpg


美国音乐家 David Byrne 在伦敦做的一个大型装置作品,“Playing The Building”

David Byrne 本人并不是视觉艺术家,是个实打实的音乐家和歌手,是得过奥斯卡、格莱美和金球奖的作曲人,著名的《末代皇帝》的电影音乐就是他和坂本龙一一起做的。


这个“Play the building”的作品,可以就字面去理解——就是像弹奏钢琴一样的弹奏一座废旧的老建筑。每个琴键都连接着老剧院的某一个结构,有的是钢材,有的是木头,有的是玻璃,人们在钢琴上弹奏,产生撞击(摩擦)的是老房子的不同部分,就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各有音色和音调,虽然这些声音不像钢琴琴弦那样行云流水,但却是一个老剧院“真实”的发声。具体操作见下图。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128.jpg

这个作品也是典型的交互性装置艺术。来此参观的人们会在排队,挨个上前,来一段 solo,随便试试,老房子也呀呀作响。

❸ Lowlands

Susan Philipsz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131.jpg


另一个声音艺术的著名作品就是 Susan Philipsz 的装置作品“Lowlands”,艺术家自己哼唱了一段苏格兰民谣“Lowlands”,声音部分包括三个部分,然后通过喇叭,将这段吟唱的声音安装在了格拉斯哥的 George V 大桥下,喇叭分别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音乐、艺术家的声音、和桥上桥下的人声、河水声合为一体,成为了这一作品里的声音部分。

Susan Philipsz 凭借这个作品获得了 2010 年的 Turner Prize,但是在 Tate Modern 展览的时候,这个作品在空荡荡的展厅里,除了声音什么也没有。于是,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个作品会获奖,很多人质疑 Susan Philipsz 的资格。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134.jpg


其实,理解声音要注意“声音”产生、传播和接受的环境。作品当时展示的地点是构成这个作品完整的重要部分

要知道格拉斯哥的 George V 大桥是当地的自杀圣地,每年都会有无数人来这里结束他们的生命,而被装上了喇叭的大桥立马环境和氛围被 Susan Philipsz 的歌声改变了,冷冰冰的水面气氛也变得不一样了。“Lowland”的这个作品的音乐曲调来自于苏格兰民谣,是苏格兰作曲家 Pavel Haas 于 1943 年在纳粹集中营里创作的,曲调惆怅,节奏缓慢,但听上去也十分悠扬、平静。

女艺术家 Susan Philipsz 把这段曲子重新填词,唱出来如今人的生活感悟。她用这首有故事的歌,用自己的私人的声音改变一个公共的空间,意在鼓励站在 George V大桥旁边的人重新思考生命的历程和意义。

所以,把这个作品的声音从大桥和水面间抽出来,放到美术馆里就仿佛把植物拔断了根,掷到真空环境里,观者听了自然会一头雾水。所以,这个作品只有在大桥那里的环境中才是存在的,才是有意义的。

❹ Janet Cardiff

Forty-Part Motet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138.jpg


这个作品于 2001年第一次完成,已经去过了多个国家,多个城市,在不同的环境里展出。

这个作品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艺术家 Janet Cardiff 录音了一个合唱团的演唱,但是不一般的是,她分别录制了每一个人的声音,最后也一对一地,用 40 个站立的音箱去播放。

在这个作品里,她谈到了这样几点:1.观者可以自由选择地去听某一个人的声音,可以自己找寻一条路径,去分别感受这段唱诵的不同声音,但同时,当回到展厅的正中间时又可以听到一个完整的合唱团的声音;2.她希望通过这个形式,让声音占据整个空间,用站立的40支音箱像雕塑作品一样的视觉性地存在,让“声音”有一个画面,一个阵仗,一种立体感;3.在这个作品里,观者还可以体会到每一个唱颂者自己的个人角度,一个私人的声音在一个集体的环境和空间中的感受。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141.jpg


这个作品一展出就成为了声音艺术的代表作,然后就开始周游列国了。然后,就体现出了这个作品的延伸意义,那就是不同的播放、传播、接受环境对观者对于这个作品理解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143.jpg

“The Forty Part Motet” at the Fuentidueña Chapel housed inside of theCloisters Museum.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146.jpg


The Forty Part Motet ,RideauChapel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可以想象一下,你在空白的美术馆里,在纽约人声鼎沸的街道之间的 MoMA 感受这个作品,和在教堂昏黄的灯光下,和华丽梦幻的国家美术馆里感知这个作品,同样的声音,同样的摆设方式,环境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都会给这个作品带来不同的解读。

❺ Ryoji Ikeda

The Transfinite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148.jpg


著名的日本声音艺术家 Ryoji Ikeda,其作品很多是对纯声音的记录和研究,对于电子声音尤其迷恋。但他有一些非常厉害的装置作品。

例如这个作品“THE TRANSFINITE”,也是利用了声音这个媒介来完成交互活动的声音装置,包含了用户体验、交互体验,关键是交互科技(感应、传感)的参与。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151.jpg


巨大的屏幕,强烈的光(如黑白闪电)和声音(raw noise)的结合,是这个作品“THE TRANSFINITE”的特色。

2012 年在纽约军械库(Armoryshow)展出后,人们都用了“脑袋爆炸”来形容这个作品。

从图片可以看出荧光幕的大小,人们脱了鞋走上去,就走进了这个作品里,巨大的屏幕上不断闪动黑白色的线条,就像是电视机跳帧一样不断闪烁,还伴随着巨大的电子声音,这种声音不是“音乐”而是编码后,每个速度、粗细、长短不一的黑白电子条对应的“电子”的声音,应该算是一种原始的“噪音”(raw noise)。而这些类似于钢琴黑白琴键的产生又是由参与这个活动的观众的活动而产生的。所以,这个环境的视觉和声音是由参与这个装置作品的观者决定的。这个作品的电脑技术,包括布展所需要的投入都是巨大的,而观者融入到这环境里,眼前被一直闪烁,耳朵里充满了巨大的电子原声,想必脑子是要爆炸。

❻ Zimoun

静我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158.jpg


Zimoun 是一个瑞士的声音艺术家,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标准的“声音雕塑/装置”,都是很统一的,用大量的重复,简单的动态装置,例如,转动的小球,旋转的铁丝,摇摆的木条,等物件跟纸箱子,墙壁,地面等物发生摩擦,然后发出一个集体的巨大的原声。观者走进这个环境,一面会被眼前的视觉景观震慑,然后也会被掩埋在铺天盖地的声音里。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203.jpg


视觉上的延伸感是 Zimoun 作品的一个特点,你会很快发现发生声音的来源和原理,但是也会被这种简单的叠加而产生的巨大效果而感到惊喜,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感觉。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205.jpg


在 Zimoun 的个人网站里,有多声道和立体声作品,静和静我是两个立体声录音作品。

❼ Hong-Kai Wang

Music While We Work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208.jpg


Still from Music While We Work. 2011.Multi-channel sound and two-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这是一个台湾的声音艺术家,她很有意思,她去到她的老家,一个制糖厂,然后对一些老工人进行简单的器材培训,然后就给他们发了一些录音设备,让他们自己去录音,告诉他们,用听到的声音描绘出他们的生活,原话“to paint a world composed by their listening”。

然后她就拿着设备拍摄这些老工人一边做活一边录音的生活,还有他们生活的街道,废地,厂房。


微信图片_20181125122210.jpg


她这个双屏视频是由声音作为主题和支点的,从中可以看到一种声音的产生,一种特别的生活的声音就代表了一群人的日常生活。有很强烈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这个作品在2013年MoMA的声音艺术展上展出过。

说到底,声音艺术做出来是一定要给人听、给人看的;而如何听或看,如何理解,这里的每一环都关系到我们个人。所以,声音艺术说到底是关于“人”的艺术。

听力,是我们身体器官延伸出的一只手。声音艺术自然也关乎到我们的身体,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存在的状态,我们的文化理解,我们的科技与生命。



“闪电配音”是内容与媒体首选的配音服务商,平台可实现7*24小时在线、最快15分钟实现千字配音且达到FM音质标准的实际要求,每百字仅需2-10元,通过产品驱动满足了对时效性要求高的自媒体等行业,实现了配音行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现阶段,平台已签约主播1万多名,平均每天有2千~3千笔订单,已服务累计服务客户超过3000家。行业覆盖新闻媒体、自媒体、知识付费、短视频、出版社有声书业务等;包括故宫、知识分子、见字如面、吴晓波频道、极客公园;磨铁、邮电出版社、喜马拉雅等。

该内容为非商业目的的转载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版权属其著作权人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正当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

闪电配音

扫码免费试音
企业微信

免费试音

帮我推荐

价格计算

在线下单

开具发票

不招主播

确认提交

全网全品类皆可配 顶配好声音

点我咨询
错误